秋意正浓,沈水扬波。9月25日,2026届东北三省四城市高考备考研讨会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沈阳一中隆重举行,四地教育同仁共聚一堂,切磋研讨,共绘备考蓝图。我校物理高级教师刘璐璐在会上上了一节《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的公开课,高级教师吴晓静在会上做了《高考实验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的讲座,两位老师的表现赢得了三省四市教研员及与会教师的高度赞誉。
刘璐璐老师课的整体设计思路:一方面,着力构建学生解决动能定理多过程问题的整体思维“跳过程,抓首尾,算准功”,区分“分段法”与“全程法”的适用情境,让学生体会全程法避开中间复杂运动分析的优势。另一方面,针对多过程问题的学习难点,一是通过抓关键词语和运动过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攻克状态选取的难题,找到末态;二是在例题设计中,关注合外力做功的两种算法,解决合外力做功的判断难点,同时仍运用此前所学的动能定理基本应用思路,实现知识的衔接与深化。
课上刘老师首先复习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展示同学们课前小练(1)(2)的解题过程,对学生的做法进行分析,并引导使用全程动能定理的思路,并对“分段法”与“全程法”进行对比。
课上例题精讲:在课前小练的基础上加入水平恒力F后,带领同学们重新判断最高点临界速度,列全程动能定理,着重处理合外力做功的两种书写方式,并通过“不脱离轨道”的设问,引导学生讨论两种临界情况(过最高点/未过最高点),强化分类讨论意识。
课前小练的模型转换:从“轨道单向运动”过渡到“斜面-圆弧往复运动”,强调“全程动能定理”在求总路程中的优势。通过改变动摩擦因数,引导学生发现“当重力沿斜面分力≤最大静摩擦力时,滑块最终静止;反之可能往复运动”。
会上,吴晓静老师结合2025年辽宁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从命题理念、试题结构、能力考查等多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她指出,近五年的高考力学实验题呈现出“情境生活化、测量创新化、分析深度化”的鲜明特点,电学实验体现了 “原理核心化、方法创新化、误差分析本质化” 的突出特征。它们的共同趋势都指向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品质的考查。25年的高考,电学实验跳出传统框架,以“非线性元件”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从原理层面理解误差来源;力学实验则通过“称量芒果”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模型建构与图像信息提取能力。两道题目均体现了“无思维,不命题;无应用,不物理”的命题导向。
在备考策略方面,吴老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从“重操作”转向“重思维”,强化实验原理与误差分析;二是从“验证”走向“探究”,提升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模型建构与图像处理训练;四是紧密联系生活与科技前沿,拓展学生的物理视野。
在教学实施环节,吴老师提出“程序化解题”,跳出“步骤记忆”的窠臼,转向“原理理解”与“思维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与会教师给出高度评价。
总结指出,最好的备考是“回归物理本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本次研讨会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参考,也为未来实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沈阳的物理公开课惊艳全场,专题报告干货满溢,这份亮眼成果的背后,是育明高中整个物理教研组的同心深耕。从课程设计的反复打磨,到报告内容的精准提炼,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优秀的集体方能托举出这般高质量的教研盛宴。
教师简介:
刘璐璐,大连育明高级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大连市骨干教师,备课组长,理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非线性物理专业。曾参与大连市观摩课及讲座,在大连市优质课大赛中获得大连市优质课一等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录制的课程被评为“大连教育数字课堂2020年优质课程”,在一师一优课和基础教育精品课中获奖,多篇论文获奖。
吴晓静,东北师范大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执教《几种常见的磁场》一课,被评为教育部2015-2016年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录制的主讲《能量量子化》和《光的粒子性》被评为“大连教育数字课堂2020年优质课程”。2022年执教《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荣获辽宁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