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明高中的生物实验室里,一场特殊的“橘皮变精油”实验正在进行。不同于传统课堂,这堂由生命科学教师丁明艳与心理教师吕珊联合开发的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各种实验器材的“交响乐”中,不仅提炼出了柑橘的清香,更找到了情绪调节的“科学配方”。
从废弃橘皮到“情绪解药”:一堂课连接科学与心灵
“青春期的情绪就像被丢弃的橘皮,看似无用,实则藏着被忽略的价值。”课程设计者丁明艳老师的灵感,源于学生面对实验废料时的一句吐槽。她与吕珊老师发现,植物精油的芳香成分本就具有情绪调节作用,而实验操作中的专注、协作,更是缓解焦虑的“天然良方”。
课程以“双目标”驱动:
科学目标:掌握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提取橘皮精油的原理,理解植物成分的生命价值;
心灵目标:通过实践感知专注、协作对情绪的积极影响,学会用自然产物进行自我调节。
“我们想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不仅仅只有冰冷的仪器,更是提供了与自己、与他人对话的机会。”吕珊老师说。

实验室里的“情绪实验”:两种方法,一堂成长课
水蒸气蒸馏法:在等待中学会“温和调节”
“十分钟了,为什么还没有液滴?”小组同学盯着精油提取器的油水混合物收集口,额头微微冒汗。原来,进水口的水龙头未完全打开,水流细小导致冷凝效果不佳。调整后,当第一滴油水混合物缓缓滴落时,实验室里响起低低的欢呼。“就像情绪波动很正常,调整就好。”一名同学笑着说,原本紧绷的肩膀渐渐松弛。
油水混合物收集到了!
压榨法:在协作中“挤压”烦恼
另一边,用石灰水浸泡10小时的橘皮正在压榨机中“变身”。有的同学清洗橘皮,有的负责压榨,有的反复调整纱布过滤残渣。“汁液过滤了三次才清澈,就像捋顺一团乱麻的情绪。”当橘黄色精油终于渗出时,组员们击掌的瞬间,焦虑仿佛也随残渣被一同滤去。
学生说:这堂课,让橘皮和情绪都“变废为宝”。“以前吃完橘子,皮都扔了。现在知道,科学能把它们变成情绪解药。”
“蒸馏时要专注火候,就像安抚激动的心情;压榨时要用力,像把烦恼‘挤’出去。原来调节情绪有这么多种方法!”
课后问卷显示,87%的学生感到“专注实验时焦虑感降低”,77%的同学学会“用不同方法应对情绪”。更意外的是,有小组自发将精油装入小瓶,写上“送给备考的学长”——科学与善意,在实验室里悄悄发酵。
实验室的清香渐渐散去,但学生们带走的,是“没有完美方法,只有适合当下的选择”的生活智慧。正如丁老师所说:“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在探索世界时,慢慢认识自己——这缕‘教育精油’,会在他们心里香很久。”
教学处评价:
当学科壁垒被打破,教育便有了温度。这堂“会呼吸”的跨学科课,让我们看见:最好的学习,是让知识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让成长在动手与感悟中自然发生。植物学、化学、物理学与心理学碰撞,让学生看见“学科就像拼图,拼出完整的世界”;称量、蒸馏中培养科学素养,在分工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实现“做中学、学中悟”;当橘皮能变精油,科学能调情绪,学生开始思考:生活中还有多少“看似无关”的事物,藏着跨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