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育明高级中学的课堂上,一群高二学生正围着沙盘忙碌——有人用泡沫板雕刻湖泊轮廓,有人对照等高线标注高地位置,还有人拿着小旗子模拟志愿军穿插路线……这不是历史课的角色扮演,也不是地理课的地形分析,而是赵晓曼老师带来的Steam校本课《地理模型制作——以长津湖战役为例》的日常。当学科边界被打破,课本里的知识突然有了温度,长津湖的每一寸山河,都成了孩子们触摸历史的“活教材”。
极寒战场里的“地理密码”:原来课本知识能这么酷!
“1950年的长津湖,零下40℃的严寒是怎么来的?”课堂一开始,赵老师就抛出了这个带着“冷气”的问题。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们先看了历史纪录片里战士们冻僵的睫毛,再翻开朝鲜半岛地形图——从盖马高原的海拔起伏,到北纬40°的寒流路径,大家突然发现:原来课本上的“纬度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不是枯燥的考点,而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密码。
“德洞山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降0.6℃,难怪这里会成为极寒核心区!”学生小王拿着温度计模拟测算时恍然大悟,“志愿军在这样的环境里冲锋,光是想象就觉得震撼。”
沙盘上的“战役推演”:亲手复原长津湖的每一寸热血
如果说理论分析是“解码”,那沙盘制作就是让历史“立起来”的过程。教室里,卫星影像图、等高线地形图铺满了桌面,学生们分成小组,化身“战地测绘员”:用泡沫板雕刻出长津湖的冰封湖面,调兑特殊材料堆出盖马高原的起伏山峦,再用红笔精准标注死鹰岭、1419.2高地等关键点位。
“原来美军撤退的隘口只有一条窄路,难怪志愿军要拼死守住1419.2高地!”当沙盘上的地形逐渐清晰,学生小李拿着小旗子模拟兵力运动时突然喊道。那些在历史书上看过无数次的“战术部署”,此刻变成了沙盘上看得见的“地形决定论”——河谷是天然的运输线,高地是扼守要道的咽喉,每一处起伏都藏着先辈的智慧与勇气。
从模型到信仰:这堂课教会我们的不只是知识
数周的打磨后,一座立体的长津湖战役地形模型终于完工。课堂最后,学生们分组扮演志愿军与美军,在模型上重现战役进程。当“志愿军”的小旗子艰难爬上1419.2高地,当“美军”的撤退路线被死死卡住,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
“以前觉得长津湖的胜利是奇迹,现在才明白,是战士们在读懂山河后,用信仰对抗严寒与强敌。”学生小张的心得体会里写着。这堂课上,他们不仅学会了测量比例、雕刻地形,更看懂了“地理”里藏着的历史重量——山河是战场,也是民族脊梁的见证。
当Steam遇上家国情怀: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Steam课程的核心,是让知识在实践中生长。”赵晓曼老师说。这门课里,地理为历史提供了空间坐标,历史为地理注入了人文温度,学生们在沙盘上触摸的不仅是地形,更是先辈的足迹。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与家国情怀的厚重。在动手实践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如何在历史的脉络中理解地理,如何在地理的空间里感受历史。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让知识变得更加鲜活、有趣。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们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地理解。他们通过亲手制作沙盘、模拟战役进程,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英勇与智慧,体会到了胜利的来之不易。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为直观、深刻。
当Steam遇上家国情怀,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塑造。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不仅是知识丰富的人才,更是有着深厚家国情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未来。
让课本里的知识站起来、活起来,让年轻的心灵在探索中,读懂家国与成长。
steam课程地理模型制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地形测绘,模型构建等实践技能,更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历史为地理赋予人文厚度,地理为历史提供空间维度,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正是steam课程教育的核心所在,未来,我校将继续探索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让知识在实践中生长,让情怀在探究中扎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