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复习备考效能,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大连育明高级中学组织教师深入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和历年高考真题,着力提高教师解题、析题与命题能力,不断提升新课程新教材即“双新”的教研水平,助力高考备考精准化、科学化,学校于2025年6月高考后举办“解说新高考,以题炼素养”说高考题大赛。本次活动由教学处教务处主办,科研处协办,比赛共有9个教研组10名教师参加。
在比赛准备阶段,教研组长组织全组教师集思广益,协助参赛教师对近年高考真题进行系统梳理,着重分析试题背景、命题立意与考查内容,并据此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真题用于参赛。确定试题后,参赛教师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新课程标准,从考点分布、命题立意、试题背景、解题策略、拓展方向、教学应用、关键能力考查、核心素养渗透、学科育人价值、教学启示与反思以及未来命题趋势等多维度展开深度解读。参赛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学情进行试题评析与教学策略建议,同时编制与高考真题相匹配的模拟试题,并提出针对性备考方案。最终,由教学业务领导与教研组长组成的评审团将依据内容深度、创新性与实践价值对成果予以评分。
侯杏梅老师构建“本-任务群-素养”三维教考衔接范式。解题分层递进:先明确短评“理解+分析+评价”本质,再聚焦“切口小、叙议合”策略,最后引导学生从情感链条或象征维度构建思路。其原创《哦,香雪》变式题以关键词评论超越高考原题,凸显批判思维;建立迁移训练体系覆盖必修考点,并通过《江上》等题揭示“陌生化设问”考查文本鉴赏核心能力。教学践行叶圣陶“语文生活化”理念,落实课标精神,使“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的课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是教考衔接的典型实践范例。
柴丽琴老师分析了2024全国2卷的压轴题,对比解法强调几何性质可减少计算,体现“多想少算”理念;深挖帕斯卡定理高等背景,联系真题触类旁通;揭示试题来源本质,从三个角度推广结论;预测未来命题方向,建议教学破除题海,重视思维、探索、创新及转化能力,把握数学本质,培养高阶思维。柴老师对高考数学压轴题的未来命题方向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提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破除题海,消除套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灵活转化的能力。也强调要把握数学本质,培养数学高阶思维。
滕霏老师以2024年高考英语应用文写作题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考试动态与核心考点,并结合新课标及高考评价体系阐释了试题的命题依据与育人价值。通过梳理历年应用文试题,发现其呈现体裁多样化、命题形式开放化、主题立意深刻化、能力考查多元化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五育并举、学科育人及跨学科融合的命题导向。在教学实践层面,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依托语篇类型构建学习支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现知识共享,运用多维评价机制提升写作实效。展望未来命题趋势,应用文写作将延续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联系社会热点,聚焦实际问题解决,强调学以致用;同时持续呼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化五育融合,强化学科知识整合,全面引导学生素养发展。
李佳嶷老师分析2025语法填空题,指出其设计突出语境真实性与语法综合运用能力,强调试题通过生活化场景测试时态、语态及连接词等核心知识点。她建议教学采用“情景模拟+错误分析”模式,结合真题如全国卷变式训练,强化学生语感迁移;预测未来命题将深化跨文化元素,如融入社会热点或科技话题,以考查语言实际应用与批判性思维,呼应课标“学用结合”导向,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通过多种备考策略,助力学生提升英语能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张琦老师解析2024新课标卷25题,强调试题综合考查力学平衡与能量转化,体现“模型简化与实际问题结合”理念。通过对比多种解法,突出矢量分析法减少计算步骤;深挖牛顿力学历史渊源,联系经典真题如2018年压轴题触类旁通;揭示试题原型源于航天工程案例,从双角度推广至流体动力学应用。预测未来命题将强化实验探究与社会热点整合,建议教学破除机械训练,重视思维建模、创新设计及跨学科迁移,呼应课标“科学实践”导向,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分析预测将创设探究情境聚焦科学思维。自命题考查内容从基础到探究,强化物理学科理解深度。
王仕作老师在分析2024年北京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时强调,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与思维品质,注重知识模块间的内在联系,体现跨主题综合能力。题目不仅检验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突出考查其对化学研究方法、探究过程的理解及迁移应用能力。基于不同难度小题的得分数据分析,王老师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需示范系统化信息提取与记录方法,优化学生解题习惯以提升问题解决效能。最后,王老师提出教学应聚焦化学核心素养的本质——深化化学认识方式的培养,并加强基于认知模型的证据推理能力训练。
董扬扬老师针对2025年辽宁卷生物试题进行了深度解析。她以第23题“兽药残留对粪甲虫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阐释了试题蕴含的育人逻辑与命题设计思路。董老师指出,该题巧妙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既考查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等学科核心知识,又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知识考查与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机融合。在教学策略方面,董老师提出“情境化教学与模型建构”双轨并行模式,建议通过跨学科实践项目设计和动态生态模型搭建,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她总结的“三步破题法”,为学生应对生态类试题提供了清晰的解题路径。此外,通过对比历年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董老师精准揭示了生态试题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的命题趋势演变,为教学备考提供了明确方向。本次分享为生态教学注入了新思路,有效助力师生在高考中实现学科素养与知识水平的同步提升。
姜珊老师以2025年辽宁高考历史卷第17题为切入点,深入解析高考命题导向,指出单纯记忆已无法适应新题型,强调教师需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思维体系。她以该题对景泰蓝的考查为例,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维度进行剖析。通过梳理教材相关章节,姜老师揭示该题命题思路源于对手工业及文化传承的拓展分析,并结合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拆解答题要点。她提醒教师应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依据题目材料类型与设问方向,指导学生精准提炼关键信息,本题需通过史料对比与多维史实整合实现突破。姜老师结合近年命题规律,演示了运用思维导图串联历史事件的高效复习策略,并以第17题的变式训练为例展望未来命题方向。最后,姜老师援引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学理念作结,使与会教师深切感受到历史学科的思辨魅力。
关春骁老师围绕《2025年高考政治第18题考题分析》展开了一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精彩讲解,充分展现了其作为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讲座紧扣“好意同乘”的法律情境,采用精炼的三段式框架,分别从“题目解析与解答方法”“命题意图剖析”及“教学启示与行动方向”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关老师细致剖析了题干材料,紧密关联教材选修二内容,深入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好意同乘”条款及其重大过失例外原则,精准揭示了题目蕴含的法理依据和育人价值。在探讨“调解协议的意义”这一设问时,他巧妙融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等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能力。其展示的PPT图文并茂、逻辑递进,有效发挥了教学辅助功能。特别是原创的模拟题,成功将法律知识从课本延伸至现实场景,创设真实情境,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导向。整场讲座语言规范、结构完整、思辨性强,兼具理论深度与教学实操性,充分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与学科洞见。
陈思老师以真实情境融合核心素养为特色,深度解析2021年辽宁卷地理试题(祁连山人工增雨生态效益题),并创新命制西班牙洪灾综合题,凸显三大亮点:紧扣国家战略,强化素养渗透;构建“情境-问题-思维”链条,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立足人地协调观,培养可持续发展决策能力。他强调通过创设复杂地理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其原创题融合遥感数据与灾害链分析,精准考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在教学中,陈老师倡导“案例探究驱动式”学习,依托真实地理事件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时空尺度、要素关联等维度深度剖析,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迁移。他预测未来命题将更注重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化表达,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及跨学科主题融合,助力学生形成解决国家发展现实问题的地理素养,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大赛最终评定出特等、一等及二等奖项,在全校例会上教学处辛海泉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张敬燕校长为参赛选手颁奖。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大赛不仅深化了对高考命题规律的理解,更激发了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未来将深入探索“双新”背景下的教学策略,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本次活动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教师们在实践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学生备考效率亦显著提升。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双新”理念,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原则,定期举办教学竞赛活动,搭建多元化教师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化,构建长效机制,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师生,推动教学质量实现新跨越,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