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薪火 培新育优】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系列报道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化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促使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实现我校“青蓝工程”倡导的“一年胜任、二年过关、三年基本形成特色、六年成为业务骨干”的基本要求,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了系列培训。
系列报道(五)初次亮相 惊艳满堂
为了促进新入职教师迅速融入大连育明高级中学的教学氛围,并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技能,同时为他们的职业生涯铺设稳固的基础,学校精心组织了“新入职教师过关课”活动,作为新入职教师系列培训的一部分。此活动旨在测试新教师的教学技巧的同时为他们打造一个展现自我、与资深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
本年度新入职的四位新教师积极响应并全身心投入到此次活动中,他们在准备阶段展现出非凡的热情与职业奉献精神。通过精心备课,与备课组教师深入研讨教学策略,力求在过关课上展现出最优的教学表现。在过关课的展示中,四位新教师各自绽放光彩,他们紧密结合各自学科特性,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巧妙构思教学流程,并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工具,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启迪思维。几位教师的初次登场就赢得满堂喝彩。

【教师简介】
于丰铭,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校级“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大学生党员”“三好学生”等。专业功底深厚,教学技能扎实,工作态度认真,能够切实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有温度的教育。
【课程简介】
《化学反应的方向》一课是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该课在学生对反应热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综合运用知识来探讨“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这一核心问题。于丰铭老师以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同时,通过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深刻理解焓判据及熵判据的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到综合判据的必要性。最终,于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工业生产等领域的真实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感受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魅力。同时,在讲授过程中,于老师融入多段科学发展史,带领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过程,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将来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思路清晰、逻辑完整,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启发性,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简介】
邹依彤,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荣获国家级、省级物理竞赛、数学竞赛以及学术科技创新等专业类奖项8项;多次获一等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专业竞赛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科研之星”等荣誉。学术研究扎实,发表学术论文4篇;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自主研发的光学演示教具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怀揣教育热忱,工作严谨尽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深知肩负育人重任,始终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人才视为核心使命!
【课程简介】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必修2模块中“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主题下的重要内容。邹依彤老师以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入新课,精准切入了“在真实情境中构建真实物理模型”这一教学重点。整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理论拆解→方法提炼”的逻辑链条,让学生掌握“确定轨迹、半径、圆心→分析向心力来源→建立运动方程”的解题范式,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邹老师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赋能可视化以及演示实验,实现了理论分析与实验演示的有机融合,把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分析转化为容易显示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动手实践意识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科学的价值观导向。
本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课程逻辑结构严谨,注重核心素养培养,采用情境探究、问题链引导等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建模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切实深化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简介】
范欣哲,本硕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校期间获优秀本科生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共计6次;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多次在校级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经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项目培训,主修专业课程全优,取得国际教师证书。
【课程简介】
l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课选自人教B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2.2节直线及其方程部分。范老师采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倾斜角的几何意义,并通过代数方法建立斜率公式,最终实现几何直观与代数表达的有机统一。课程设计注重问题驱动,设置了三个递进式探究环节,让学生在探究“如何量化倾斜程度”“如何用坐标计算倾斜角”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受解析几何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抽象与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教师简介】
林津名,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校奖学金,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并获优秀项目组表彰,主持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作报告,SCI在投文章一篇。热爱数学,基础知识扎实,用最专业的素养引领每一位学生的数学之路。
【课程简介】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课选自人教B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2.2节直线及其方程部分。林老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初步知识,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在坐标系中的直观位置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感知与代数刻画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经历从几何直观(倾斜程度)到代数量化(倾斜角、斜率)的数学化过程,深入分析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内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由形到数,严谨定义,实现了对直线方向特征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飞跃,为后续建立直线方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化了学生对解析几何核心思想——坐标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理解。通过概念的生成与辨析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与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授课结束后,各教研组组织了评课。组内教师对新教师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校领导在充分肯定新教师教学素养的同时,对他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要求新教师做充分准备,利用暑假时间吃透教材、熟悉课标、研究高考,提前备课,为新学期的授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新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丰厚专业知识、凝聚自信心、提升课堂教学魅力。新教师们也纷纷表示,此次过关课不仅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他们也从前辈的宝贵经验和悉心指导中获益匪浅。新教师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将持续关注并助力新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与发展平台,携手共促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