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发挥党建工作对教育的引领和促进,助推课堂有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生物教研组围绕“聚焦新教材,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育人”的主题,高一以ATP的章节为课题,高二以群落的章节为课题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生物组的老师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实际、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立足学科素养,立足智慧课堂,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清楚地呈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同课显精彩,异构扬个性,并由此打开听课教师的教学思路。
郭晓庆老师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问题情境,以学案卷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突出。老师在引入、新授、总结、练习和评价等各个方面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环节完整,教学活动安排合理,有效的突出了重点,利用学生讨论等形式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本节重点知识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设计了多个问题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提高了目标达成度。
赵凯老师上课前认真地研究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赵老师精心地准备了多种教学素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注重问题引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新知识体系,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了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提升了学生建构模型等科学思维品质,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热情,充分地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整个课堂精彩纷呈,充满了活力,学生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获得知识的满足。
李星蓉老师授课思路清晰,教态大方,语速适中,亲切,富有感染力。本课的教学打破教材的原有呈现顺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引课从杜牧《秋夕》诗句开始,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思考有关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问题。探究实验的设置巧妙,让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设计,激发了学习兴趣。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大胆使用触摸式电脑画板,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分子结构,锻炼了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使用大量我校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真实照片,学生很有共鸣,知识接收良好。问题设置具体化,简单化。通过预设情境和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其中的要点。在本课末尾设置思维拓展环节,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ATP的利用,引导他们认识到爱护身体健康、不滥用药物的重要性。贴近生活,富有启发性。
辛海泉老师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循环渐进,很有条理性,重难点突出,课堂活跃且各个环节联系比较紧密,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分析、资料分析、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语言表述,问题串层层递进,推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破了重点。在导入方面,用历史上对荧光素研究历史的视频设置问题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环节中,请学生上台表演ATP的结构,通过学生的演示和问答,让学生对ATP的分子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利用导学案,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问题生成单的相关问题整合,然后突破重难;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多媒体演示过程体现了学生对前一环节的学习反馈。他的教学设计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还学生一个激情,自主,有趣,轻松的课堂。
杨婧婧老师以本章核心概念“群落”为中心,以海洋上妙趣横生的各生物种群作为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将各部分知识相串联,构建彼此联系的概念网络。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重点突出。课堂问题驱动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以生态学基础相关知识着眼,以移除捕食者对当地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等具体事例着手,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关爱生命,立足学科特点,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设计理念。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张明明老师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通过“视角决定问题”的探讨,渗透了学习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利于学生建立学科思想。在进行具体内容的教学时,他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张明明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丁明艳老师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仔细研读教材,充分挖掘可以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素材,落实到课堂中去,例如,通过新疆北部的针叶林和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比较的素材,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在种间关系的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学书上的概念和实例为基础,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比较分析深入理解各种种间关系类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张洪英老师以祖国各地的优美风景开头,在很好的引出本节课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胡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课堂展示人工制作的微群落,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很好的总结了生物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完成了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方法多样,教态自然,教学效果显著。
总的来说,每位授课老师呈现材料,提出问题都各俱特色,都能够以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即时巩固练习的模式使课堂活动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生物组的同事都觉得同课异构的学习交流促进了互动研讨的思维碰撞,为教师搭建了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