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育明高中建于一九九八年秋,是大连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的省级重点高中,省级示范高中,辽宁省特色高中实验学校,自主招生百强学校,中国百强中学。作为50多所一流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育明高中是求学圣地,英才摇篮。
· 师德师风举报电话:84759335      · 办事不找关系指南      · 欢迎关注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微信公众平台     

【名师风采】系列之18——高三十班班主任慕德兰老师

日期:2015-04-15

慕德兰

   大连育明高中化学教师, 中共党员。1984年大学毕业走上讲台,30年来,慕老师一直工作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爱洒校园,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探索创新,以先进的教育观念、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水平、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深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先后获得全国师德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市劳动模范、市“三育人”标兵、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三好班级和优秀团支部,所教学生数十人升入清华、北大,数百人升入国内外名牌大学,所带班级学生奥赛成绩突出,共获世界金牌一枚、亚洲金牌一枚、国家奖牌几十枚。2011年11月23日的《辽沈晚报》以《她化开学生冰封4年的一声妈》为题对慕老师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2013年第6期《中国教工》慕老师被选为封面人物。2014年大连电视台五一专题 《中国梦、劳动美》对慕老师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大连电视台“城市直通车”特别报道——大连育明高中 慕德兰老师



平面媒体报道:


“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启迪智慧 培养能力

慕老师已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她都可以因材施教,且能够深入浅出,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大连一中连续6年的高三教学中,慕老师创造性地实施复习课之“讲练评”法,在学生身上实现了有效地内化知识,她认为,一个好的教师要思考如何把握系统练、分解练、强化练、反复练,如何通过合理评价的手段培养学生由知道怎么做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学习能力,而“评”所达到的效果又是该模式的核心和根本目标。慕老师的这种使学生高效内化知识体系的高三复习模式,已经为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带来了学习方法的革命,同时也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不但在大连一中得到推广,很多兄弟学校也在使用。

调入大连育明高中后,学校在大连率先搞起了“分层次教学”,校长将学习发展相对缓慢的学生组成了一个“C级班”,竟交给了教学实力很强的慕老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怎么帮助他们学好化学,除了常规的管理,慕老师认为知识体系的讲授模式也必须改变,结合现行学生的特点,慕老师又创新出了“细抓基础,知识整合,反复训练,重查落实,不漏一个”的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不断实践,不但化学成绩明显提高,还带动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使这些原本已对升学不报希望的学生们在高考中创造了奇迹:这个班1/5的学生考入了重点大学,其余全部升入了本科大学,她所教的化学最高分为145分,全班平均126分。


慕老师针对实验班的“快热型”学生的教学也有自己的独到之法,她认为实验班的学生不能停留在反复训练的机械操作上,而应该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出个性,有创新能力。她课堂上采用螺旋上升的教习方法,由高中基础知识到综合的高考知识,再上升到大学化学体系的触碰。这种螺旋递进的三层面训练方式,不但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了优秀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的个性,这为很多优秀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考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评价说:慕老师不但是一个知识渊博化学老师,更是一个引领我们掌握自然科学方法的好导师。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慕老师积极地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可以说这是慕老师在经历不同教材体系和多年的教学领悟的一个升华。育明高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同时又实施了学科竞赛等特色教育,慕老师很成功地理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特长化教育的关系,在课堂基础教学和化学竞赛专业人才培养上得到多方面的最大化收益。这也恰恰体现了慕老师工作中因势而动、积极变革、追求学生长远发展的科学精神。她所教的2006年和2009年的班级均有15人保送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理综高考成绩平均250分,个人最高290分,在省市遥遥领先。2012年毕业的这个班成绩更为突出.姜一君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世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王贺明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这些年她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各科奥赛中成绩突出,先后有4人进入国家集训队,15人进入省集训队,在各种决赛中获世界金牌1枚、亚洲金牌1枚、国家金牌7枚、国家银牌5枚、国家铜牌5枚的优异成绩;各科累计获一等奖57人(即具有保送资格和高考加10分),慕老师也先后6次受到中国化学会表彰。她的学生王敬舒在2009年高考以683分获大连市理科裸分状元。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她绝不满足个人一枝独秀,而是热心地辅导、支持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她先后担当了八名青年教师的师傅,真心实意地传帮带,并将多年教学中摸索出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他们,青年教师很快地把握了化学教学特点和规律,将慕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逐步变为自己的教学特色,先后都成为省市骨干教师,其中于伟、韩秋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慕老师和姜一君(获世界金牌)


慕老师和王贺明(获亚洲金牌)


陶冶品质 涵养人格

慕老师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进步,更关注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关注他们优秀品质的形成。她一直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真诚而细致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立志、成才。

孙同学,一位性格极其内向的男生,高一下学期他分到了慕老师的班级。他从不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不与妈妈讲话,甚至妈妈做的饭不吃,妈妈买的衣不穿,更不叫“妈妈”。慕老师首先走近了他,通过各种机会与他沟通,关心他的生活起居。渐渐地,他向老师敞开了心扉。慕老师给他讲母亲孕育、养育一个生命的种种不易,讲子女应尽的孝道。母亲节那天,慕老师带着小孙去买了一束鲜花,送给他的母亲。他母亲收到了儿子的礼物,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小孙18岁生日的晚上,慕老师又在爱人的陪同下买了生日蛋糕,又精心选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名为《感悟母爱》的书。慕老师在扉页上写下:孩子,今天你已经十八岁了,成年的你更要学会感激,世界上最值得感激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一家人激动万分,孙同学叫响自己妈妈之后要认下她做“干妈”。

在2006年的高考中,这个昔日的自费生以高分考进了清华大学,在大学里他每年都获得奖学金。看到这个孩子的转变,看到这个家庭的欢乐,慕老师发自内心的感到了欣慰。多年来,慕老师多次通过她的努力,使原来很多争吵不休的家庭变得幸福快乐,也为学生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家长们都说慕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他们全家人的老师。

  周婷同学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牙出畸形(俗成“地包天”),她无法象正常人一样咀嚼食物,以至患有严重的胃病。母亲患有多种疾病,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从小到大,总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拿她的生理缺陷取笑她,使她心理产生巨大的阴影。然而,她来到慕老师的班后,受到了慕老师细致入微的关爱,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歧视她,而是关心她、帮助她,使她卸掉了心理包袱,恢复了自信,忘掉了原来经常存在的辍学的念头。在周婷做矫正手术时,老师和同学们自发地捐款达三千多元。周婷在这个集体里充分感到了爱的温暖。后来周婷把这种爱又传递给了大连的一个从小就高位截瘫的残疾女孩于慧,而且慕老师又带领她所教的三届学生从2000年至2006年,连续7年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风雨无阻的为于慧补课,与她畅谈人生的理想,更加坚定了她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2006年这个从未进过校门的残疾女孩顺利的考入东北财经大学网络学院,现已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不但能自食其力,还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大连的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此事..可以说,是慕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改变了这个残疾女孩的人生道路。

多年来,“爱心小组”的同学们向于慧奉献了爱心,而于慧顽强的拼搏精神,同样教育和感化了学生们。在慕老师带的班中,人人都以关爱他人为快乐、珍惜光阴为己任,互学互助蔚然成风。慕老师说:“同学们对于慧的帮助是有形的,而于慧的精神对全体同学的教育是无形的,甚至是终身的。”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先后带出了10个毕业班。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大连市“三好班级”及大连市“优秀团支部”。在高中阶段先后有20多人入党,近百人成为党外积极分子,这些学生大多数在大学期间很快加入了党组织并学业有成,成为建设祖国的优秀接班人。


为人师表 无私奉献

慕德兰老师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似乎是为了教育而生存,教书育人是她的最佳生命状态;而她职业道德的关键词就是无私,奉献。她可以不及时吃饭或者废寝忘食,但学生就餐、休息却一刻也不能耽误;她生病可以置之脑后,但学生生病却一刻不容耽误;家庭主妇似乎与她无关,家里的事情她说推就推,丈夫只好“包办代替”;学校的事情不管与自己有多大关系,都会全力以赴:义务为任何有问于她学生辅导,有求于她的学生做心理疏导;接待家长的咨询;帮助同事解决家庭问题……困难来了,她迎头而上,无论什么样的班级,别人不愿接的,她欣然接受;一旦需要她让出待遇、荣誉等,她好像“正中下怀”……她付出的太多太多,而索取的很少很少,她在自我的成长中,却感受到了教师的幸福和教育生活的品位,也让人们领略了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事业的光荣。

"她的心里装着每一个学生,唯独没有她自己和她的家人."这是和慕老师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对她的一致评价和赞美.她每天都在六点半以前到校,这二十多年来.慕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未因为个人的事情影响工作,哪怕是她父母病危和去世.而她却时时刻刻关心着每一个学生.她经常把课堂搬到医院,因为她的学生在住院;把课堂搬到学生家里,那是她的学生在病休,她现在所教班级的涂新航同学突患急性腰间盘突出,医嘱卧床一个月.一到休息日,慕老师就把她的课堂搬到了孩子的病床前,正像她的家长写给学校的感谢信中说到:即使是在一个人的课堂里,慕老师依然热情饱满,耐心细致并且生动形象的讲解,直到孩子听懂学会为止.她还经常把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哪个学生的家里有了困难,你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学生们都能把她当成知心人和朋友,有什么烦恼会主动找她解决,有什么秘密也找她倾诉.同学们都以能成为慕老师的学生为光荣,曾经有一位育明的毕业生告诉慕老师,在育明读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做过她的学生.这是学生们对慕老师的最高褒奖。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8-2024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辽ICP备06021230号-2 学校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杨树街70号
联系电话: 教务处 0411-84759193 德育处 0411-84759866 科研处 0411-84759359 邮政编码:116023
技术支持: 大连奥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纠错及故障申告:18040130731 辽-GZ-2014-02-A5-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