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与众不同的老师
我是高三一班一名普通学生,是分文理后到的一班,当初极不情愿被分到号称全年级最严老师手下的我,绝不会想到,正是在一班的这两年,为我带来了必会影响终生的改变。
那个走入学生心中的老师
第一眼看到于欣老师,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一双眼睛,被盯上后就有了一种仿佛被看穿的感觉,同时给人若有若无的压迫感。但是经过简单的相处,就会发现这个看似不苟言笑的老师,并没有多么可怕,而且还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而她与同学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你叫到三角厅,坐下来,和你细细地交谈。交谈的内容或是近期学习状况,或是家里学校发生的不愉快,抑或是对未来的规划。总之不管谈什么,她都会不知不觉间让你对她吐露心声,她也往往能够得到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另一种别出心裁的交流方式就是写日记,她让同学们自愿写日记,想给老师看的就早晨放到老师桌子上,这样老师就能及时掌握那些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的内心世界。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如果她走进了你心中,她就会有一百种方法来改变你。比如说我,在初到一班的一周内三次被“座谈”
老师很快就对我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根据我的情况制订了规划。于欣老师真的是“走心”,真的是想让每一个同学好。
那个高瞻远瞩敢于改革的老师
早在新课改一年前,老师便在仔细斟酌后,毅然决定在班级实行全新的小组合作制。这种制度当时在全校也是前所未有的,也许有不理解,也许有不支持,老师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事实证明,老师是正确的。她当初的想法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也是大势所趋。从一开始单纯的分组管理,分组学习的小组制,到后来让所有人都参与班级管理的各部制,老师出台的一项项恰到好处又实用的制度,成功的改造了整个班级。无论是扣分制还是奖励制,都让班级变得井井有条。从学习到生活,从纪律到卫生,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覆盖了班级的一切失误,使每一个同学都在班级里有了职位,每个人都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也通过良性循环,使每一个人荣誉感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成绩。这一系列改革的成效也显而易见:我们班级的成绩在全年级遥遥领先。
那个钻研苦读的老师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老师闲暇无事时手中捧着一本书在读,手边是写满了字的读书笔记,我们往往会不理解。但当这位老师是坐在你身边的于欣老师时,我们就不会奇怪了。在一班往往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自习课同学们都在埋头学习,坐在教室后面却有一位不穿校服也像学生一样低下头专注读书的同学,那就是于欣老师。仔细看看手中拿的是《高中生涯规划》,或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甚至还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书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等等。毫不客气地说,没有谁会像于欣老师一样,身为老师却仍然不断学习,获取着能对班级有益的任何知识,这无疑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有一个本子,从前往后记录着她每一次找同学谈话时记录的想法,从后往前就是读书笔记,她读书永远都是为了如何更好的教育同学。她还时常会与同学们交流一些读书体会。借此来了解同学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力求让同学的思想能够更深邃一点。
那个胸怀大志的老师
任何一项新制度的确立都是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付出最多的就是于欣老师,她在不断的钻研,绞尽脑汁来完善这个全新的制度,每天晚上都要写当天的心得体会,还要总结得失,做完日常的一切,往往已经下半夜了,固然很累,可是她还是会日复一日的做下去因为这是她的目标,这是她为之奋斗的追求。于欣老师是一个心中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理想的人,她希望每一个她教过的学生都能有所改变,她希望通过她的努力使学生走上不一样的路。她说过:“身为一个老师,我的理想就是成为最优秀的老师,教出最优秀的学生。事实上,通过老师的教育而走上成功之路的学生不胜枚举,有的已经小有作为。”她还有个目标就是全班高考成绩都能过600,尽管这对于平行班来说是一个希望渺茫的任务,她还是坚信并为之奋斗着,她的这种追求,这种绝不言弃的精神也感染了每一个同学,使一班有了空前的凝聚力。老师还曾经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并全都录了下来,她想用这种方式来让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来对于自己的未来又一个清晰的认识,让我们建立一个理想来成为现阶段学习的动力。
那个与学生玩在一起的老师
一个老师,恐怕最怕的就是学生痴迷于玩乐,可是于欣老师却极为鼓励学生玩,甚至还和大家一起玩。老师热衷于组织各种课余活动,从爬山徒步,到烧烤野炊,从羽毛球两人三足比赛,到拍摄微电影,甚至还邀请二十几位家长和老师一起领着同学们在期末考试后去乌托邦通宵,来释放学习的压力。她知道,学习必须劳逸结合,她绝不会把同学们禁锢在教室里最终成为只会读书的傻子,她希望自己教出的学生是全方面都优秀的人才。在不断的活动中不仅仅让我们释放了压力,还让我们学会了合作,锻炼了每一个同学。就拿羽毛球比赛来说,老师组织班级内小组之间的这种比赛,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同学们在激烈的比赛中学会了团结,胜败哭笑间也无疑让我们更加成熟,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默默无闻同学的闪光点。再如拍摄微电影,就拿我们组来说,我们利用期末考试后的一个周末,从编剧到布景,从拍摄到特效,完全是由小组内六个同学一起完成的,将一部并不成熟的谍战片拍得有声有色,在这期间,身为导演的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更锻炼了自己,为身后的行囊增添一份重量。
在高中遇到了这样一位与众不同,能够改变的一生的老师,学生复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