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栾光煜
本月起,全国各高校2013年自主招生政策将陆续出台,而自主招生考试大约在明年2月进行。自主招生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为部分考生冲击名校创造了更多机会,同时,自主招生也是存在风险的,把握不好,有可能“鸡飞蛋打”。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自主招生?想要报考,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自主招生需要注意什么?为了让高三考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主招生,记者日前采访了大连市第八中学教学主任梁立东。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
有竞赛经历、思维敏捷、知识面广或在某一科、某一方面有天赋、成绩突出的学生机会更大。
“自主招生是高校选择个性化优秀人才的一种尝试,是否适合报考自主招生,学生需要认清自己,找准定位。”大连市第八中学教学主任梁立东表示,自主招生的难度高于高考,比竞赛要容易些,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试题灵活、综合,有的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学生首先要考虑:这样的考试风格是否适合自己,同时,要看看自己在全校的排名,最好综合一下老师的意见再做出选择。
“由于自主招生难度低于竞赛,因此,参加过竞赛的学生相对更有优势。”梁立东说,经历过竞赛的“磨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答自主招生的题目相对更顺手些,特别是在全国或省级竞赛中获过奖的学生,相比较更容易通过高校的初审。
此外,如果学生在某一科目上十分突出或某一方面很有天赋,又或者思维敏捷、知识面广,那在笔试和面试中更容易被高校看中。自主招生测试中常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却没通过高校的笔试或面试。这是因为自主招生的试题与高考题的出题思路不一样,自主招生考试更看重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高校自主招生考题里会有考《水浒传》里人物的绰号,对春晚改革有何建议等题目,这时知识面广的学生就体现出优势来了。
想要报考,需要做哪些方面准备?
由于自主招生题目灵活,几乎没有套路可循,因此更多的准备应该是心理层面的。
任何一种考试,考查的无非是考生的知识水平、答题技巧和心理素质。梁立东表示,对于自主招生考试,在知识准备上,由于题目灵活,考生可遵循的套路和技巧不多,也没必要花费过多精力去研究,一些学校,特别是重点高中会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自主招生备考指导,考生只要跟着老师走即可。
“心理素质和心态水平在自主招生中显得十分重要。”梁立东指出,这里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心态问题,一方面,是否要选择?不要看到周围其他同学都报了,自己怕吃亏,也盲目跟风,一定要结合自身实力和特点;另一方面,一旦选择了,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结果?不要将结果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容易导致负面效应。
记者了解到,每年都会有学生因没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测试而影响情绪,打击了自信心,进而影响到高考。还有的人拿到了自主招生的资格,高兴之余放松了学习,结果高考中没达到高校的分数要求,高考同样受到了影响。
得到的高校自招资格越多越好吗?
同时得到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特别是统一档次的,在填报志愿时,可能会让考生很纠结。
“报考自主招生在学校选择上是有讲究的。”梁立东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比自己实力稍高水平的高校,但不能过高,一定要是自己能‘够得着’的,而且要了解高校的优惠政策,比如是降到一本线录取,还是降多少分数录取,选择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学校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记者了解到,部分学生把自主招生看得很重,脑海里有“势在必得”的观念,为了让自己更有把握,选择了若干学校报考。如此一来,势必要牵涉很多精力。如果笔试通过了,要四处奔波,到各高校参加面试,耗费时间精力;如果面试都过了,最终得到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表面上看,是得到了很大认可,拥有了很多机会,“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将来在填报志愿时会很纠结,甚至带来某些风险。”梁立东表示,根据政策要求,想要报考自主招生的高校,必须将其填在第一志愿上,否则无效,如此看来,即便得到多个自主招生资格,最终也只能用上一个,而且选择不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建议考生报考的自主招生学校不要过多,特别是同一档次的学校,报的太多意义不大。”
自主招生时间表
10月底至次年初——高校发布简章
10月底至次年初——报名递交推荐材料
次年2月上旬——笔试
次 年 3 月——笔试成绩揭晓
次 年 3 月——面试陆续进行
次 年 4 月——录取名单公示
准备材料有讲究;笔试思维要灵活;面试技巧可训练
自主招生
这三关都得过好
2013年自主招生拉开序幕,摆在广大家长和考生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备考自主招生。一般来讲,自主招生备考要经历三个环节,也就是材料初审、笔试和面试。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都会直接关乎最后的成败。
一.初审关
考生提交的个人陈述材料要达到展现三个方面重要信息的目的:一是个人素质。也就是你在中学期间的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特长爱好等等;二是对学校的向往。在文章中体现对报考高校和专业的熟悉程度,体现报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在盲目报考;三是发展方向。要说明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希望将来的发展方向,希望为社会做哪些贡献等等。
另外,在写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一是要思路新颖,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好的开头能让老师对你印象深刻,也能吸引老师阅读下去;二是要感情真挚。表现考生的成绩和能力时,关键要感情真挚,表现一个真实的人;对于一个报考理工科而且语文成绩不是十分突出的考生,文字尽量要朴实,铺陈直述,可以不用那么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三是要文字流畅。无错字语病,有一定文采,文字精练又有深意,可以引经据典,可以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一些修辞手法穿插在文章中,突出自己的个性,能让审阅老师阅读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二.笔试关
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笔试内容为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只是在考试形式和命题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北大2011年联考某考生回忆:“北大与众多高校一起联合自招,所以题目难度和以往相比都有所降低,各科题型比较常规,但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就是这次题量相当大,所以一定要懂得选择,合理安排考试的有限时间。”所以,在自主招生笔试的备考上,还是要以高考为主,在复习的时候要扎扎实实,对自己严格要求,复习过的内容切实掌握。
但是,自主招生考核的知识点虽然大多为课内知识点,但命题形式和高考风格迥异,故而需要提前训练一下答题思维和答题节奏。
三.面试关
面试中,高校更希望看到考生的真实状态,不希望面试一个经过培训“包装”的考生。然而,面试确实是可以突击的,经过专门训练和没有经过训练的,差异还是非常大,搞不清楚面试的关键点,那是很难在面试中脱颖而出,顶多也就是表现得能说而已。
自主招生面试的目的,面试官主要考察下列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观察能力、价值观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英语能力、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领导能力等,这么多能力同学们不要害怕,因为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所看重的能力是不同的,通常每所高校会着重考察同学们六个方面左右的能力。
有的高校,面试环节涉及小组讨论和单独面试两个环节。面试中教授们的出题思路极为灵活,而且通常五个教授一组,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此时考验的就是一种答题思维和综合素质。这种思维和技巧需要在面试前进行专业训练。此外,面试时候的着装,谈吐时的口头禅、语气词,坐姿及走路的姿势等,都会影响我们在面试官心中的直观印象,这些也需要在临考前突击准备。据《中国教育报》
●经验分享
“三无”学生
自主招生也有胜算
何谓“三无”考生
说到“三无”,可能很多家长会想到是“三无人员”之类的贬义词,其实自主招生中的“三无”学生是指一些没有高校招生章程中规定的奖项,没有特别突出的特长,没有突出的学习成绩的学生。所以说“三无”在自主招生中并不是贬义,是特指缺乏优势的自主招生考生。从考生定位的角度来说,“三无”的定位往往更加准确,因为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奖项和特长,成绩不够突出,择校优势不够多,一般主要依据考生的几次大考成绩的排名做定位,最终选择报名的学校相对更合理,相比有奖项或者有特长的学生不那么冒进。
从多年的自主招生报考经验看来,过硬的奖项和突出的特长并不是决定考生能获得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资格的唯一因素。其实,“三无”只是家长和考生自己认为的“三无”。在老师来看,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闪光之处的。
案例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刘同学,男生,理科。通过深入沟通,老师认为该生最大的特点是虽然没有任何学习奖项,但学习后劲足,提分空间大,期中和期末的成绩一直上升。同时,数学和英语一直都是该生的优势学科。最值得一提的是该生是美国电视连续剧《辛普森一家》的网络字幕翻译员,且是翻译组中年龄最小、翻译质量和效率最高的成员。该生申请自主招生的难点在于:选择合适的院校和申请材料的要点。紧扣学生的《辛普森一家》字幕翻译员案例,以点带面并挖掘学生发展潜力大的特点、想留京的意愿,锁定申请院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后经海选、笔试、面试,顺利拿到中国人民大学的30分加分和北京师范大学的20分加分。该生最终以642分+30分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所以事实证明,家长眼里的“三无”一样可以赢得自主招生。无论如何,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父母在心理上真正对考生的支持也是考生奋发学习的动力。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