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人大代表、我校教师朱莹参加了大连市十四届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会上,朱莹老师积极献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反映市民的呼声,多家媒体对她的建议做了报道,现部分转载如下:
促进教育公平 莫忽略了办学特色
人大代表朱莹说,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通过抬高底部来缩小差距,不能搞不讲效率和特色的绝对平均,更不能“削峰填谷”,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否则表面看实现了公平,但学校却失去了特色,不注重内涵,导致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下降。另外,促进公平不能急于求成,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特别是许多政策思路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具体问题和障碍,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使教育公平的步伐迈得更扎实更稳妥。
在大连创办特长教育,不一定追求表面的平等,让每所学校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靠抢时间题海战术疲劳应付,而是在愉快轻松中完成学习,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让他们自觉主动投入其中。放宽招生政策,让学生自主选择而非政府干预。真正把大连的教育办得有声有色人才辈出。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查处乱补课任意占用假期的行为,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争取通过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让教育公平切实可行。
( 大连日报记者许晓楠 整理)
小区地下停车位为何只卖不租?
售价几十万没人买,物业公司任由70%车位闲置引发业主不满
昨日,几位小区业主找到市人大代表朱莹,反映自己小区明明有地下停车场,可是却采取“只卖不租”的“政策”,如果不购买车位,业主的车不能进到小区内,只能停到小区外面,不仅停车困难,而且造成小区周边交通拥堵。
业主李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小区位于沙河口区连山街附近,属高档封闭小区,物业管理费1.5元/平方米,小区有居民近3000余户,但小区居民停车非常困难。地下停车库只卖不租,卖价22万~40万元,且没有产权,造成小区近70%车位闲置,资源浪费,业主相当不满。
李女士说,小区内无车库的车辆业主,只能在周边停车,步入小区很不方便。到了晚上,小区几个消防通道全都停满了车,一旦出现火灾,消防车进不来,后果不堪设想。业主们说:“没卖出去的车位,我们租还不行吗?”与其地下车库空着车位,不如租给无处停车的业主们。然而,这样的要求却遭到拒绝。业主们与物业几次协商不成,最终想到了请人大代表帮忙讨个说法。
对于小区业主们反映的停车难和地下停车场只卖不租的问题,市人大代表朱莹认真查阅了相关法律规定,并提出了《关于小区内停车难的问题的建议》。
朱莹说,小区内的公共道路是小区居民共有产权,现在却成了有车库居民的产权,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调查解决,给居民一个说法。建议解决办法一:车库出租。建议解决办法二:协商出入车辆设置通行证,按价收费,以方便小区居民的出行。
朱莹代表还了解到,小区周边随意停车,当道路两边停满车后,车辆行驶只能容纳一辆车单行,无法会车,经常出现车辆碰撞事故,给小区周边居民生活出行带来不小影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快速调查解决,让居民安心。
(《新商报》)
公办幼儿园 须增加自身吸引力
最近,关于“入园难、入园贵”的呼声很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3月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学前教育第一次以单独章节列出,它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空前重视。在今年的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学前教育也占有重要比重。市人大代表朱莹认为,这一难题的缓解不会太远了。
“有个别家长会有误区,公办幼儿园收费那么低会好吗?不放心把孩子送到那,于是便选择价格高的民办幼儿园。”她认为,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除了政府要多半办一些优质的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还必须增加自身的吸引力。“首先,公办园的规模不宜太小,要尽可能满足市民的入园需求;其次,公办幼儿园还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足球幼儿园、艺术幼儿园等,如果每个公办园都办得有声有色,自然会吸引更多家长,这样,幼儿园的价格就会得到调控。
另外,朱莹还建议办一些招收6个月~2岁半孩子的托儿所。“一般来说,产假只有六个月,六个月后,很多孩子无人照看,办一些这样的托儿所,就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新商报》记者徐阳)
让所有孩子有公平选择的机会
大连市人大代表、大连市育明高中教师朱莹认为,在幼儿园建设上不应“削高补低”,而是要让所有人有公平选择的机会。“我曾经到一些早教机构考察,发现有的机构办得特别好,但是部分孩子提前一年‘排队’都进不去。”
朱莹认为,政府出资办公办幼儿园,应注意办出特色。“有的家长之所以愿意花几千元,让孩子上私立幼儿园,就是看中了一些私立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朱莹建议,在幼儿园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家长的需求,音乐特色也好,体育特色也好,不要“一刀切”。另外,朱莹也对公立幼儿园的规模提出了建议:“公立幼儿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否则家长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
对于现有幼儿园一般只接收2岁半以上的孩子,朱莹认为,幼儿园方面应该考虑2岁半以下孩子的入园问题。“6个月以上的孩子是年轻父母的牵挂,如果能考虑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入园问题,年轻妈妈就可以被解放出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
(《半岛晨报》首席记者辛敏娟 记者李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