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和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心态问题和明确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即评价课堂是有效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因而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也应该是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切勿“拔苗助长”,应该认真的了解学生的现状(包括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原先的数学基础),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年级也要有不同的要求。由此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情景中应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一个共同的体验,那就是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收获。如果做不到这点那至少说明这堂课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学习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更多的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的树立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最终是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学会学习,得到进步,让他们感受到没有什么不可以战胜的!
对于学生的作业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和难度,教学内容也不能求快求要求高求难,应该有个过程的逐步的渗透,从而达到提高。
|